在欧洲的版图上,日内瓦宛如一颗镶嵌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璀璨明珠,闪耀着和平与合作的光芒。这座城市不仅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易策略,更是众多国际组织的汇聚之地。对笔者而言,日内瓦是一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地方,而 2025 年春的考察之旅,则得以揭开其神秘面纱,一窥它的风采。
日内瓦湖:现实的宁静与历史的回响
当飞机降落在日内瓦机场,我们立刻被这座城市的宁静与秩序所吸引。机场位于瑞士与法国交界处,在暮色笼罩下显得格外朴素有序,便捷实用。我们坐上车,沿着蜿蜒的公路驶向日内瓦市区。多瑙河畔的美景依稀可见,河水在晚霞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若隐若现,仿佛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这里没有堵车,我们半小时便进入市中心,办理了入住。
当天晚上,从驻地高楼房间外平台上眺望远方,欣赏着日内瓦点点灯火,呼吸着无与伦比的新鲜空气,梳理着对这座城市的思绪。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人口约为20万人。其中,40%以上来自瑞士以外,有法国人,也有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塞尔维亚、英国、巴西、乌克兰、美国等不同国家的人们。当然,也有一些人来自中国。日内瓦拥有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众多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有40多个,非政府国际组织有4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包括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各国议会联盟、国际移民组织等。在非政府国际组织中,最著名的有国际红十字会、世界经济论坛、国际标准化组织等。
展开剩余92%翌日,天刚蒙蒙亮,笔者迫不及待地出门,走向不远处的湖畔。日内瓦湖,又称罗蒙湖。春季早晨湖畔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水汽,带着一丝凉意,让人不禁深吸一口气,感受这份纯净与宁静。沿着湖畔漫步,笔者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湖边的石板路上,偶尔有几只鸽子悠闲地踱步,或是低头觅食,或是抬头望向远方,似乎也在欣赏这迷人的湖景。在日内瓦那段时间里,笔者感受到,日内瓦湖不仅是一个自然美景宝地,更是这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湖边有许多咖啡馆和餐厅,人们在这里享受着悠闲的午后时光。坐在露天的座位上,点一杯香浓的咖啡,或是品尝一块美味的瑞士奶酪,远望着湖面上的船只和雪山,近观湖水清澈,鱼翔浅底,顿觉微风拂面,心态平和,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偶尔,一艘游艇从湖面上驰过,激起的浪花拍打着岸边,打破这份宁静,却又增添了一份活力。日内瓦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它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融合。湖边的公园里,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大人们则在长椅上聊天、晒太阳。湖畔的道路上,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交错,人们可以选择骑行或徒步,欣赏湖景的同时锻炼身体。湖边还有一些小码头,供人们停靠自家船只,也可租一艘小船,亲自在湖面上划行。不远处,日内瓦的标志性建筑——大喷泉高高喷起,水柱直冲云霄,它是现代科技与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白天,阳光透过水雾,形成一道绚丽的彩虹,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每当夜幕降临,湖面上的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五彩斑斓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湖面,将日内瓦湖的美推向极致。
日内瓦老城区依湖而建,保留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狭窄的街道、古老的教堂和石板路,让人仿佛穿越至几个世纪前。日内瓦历史博物馆古朴典雅,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从古老的罗马时期到现代的国际都市,每一段历史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日内瓦曾是罗马帝国一个小要塞,中世纪逐渐发展成为贸易中心。16世纪,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在这里定居,使日内瓦成为新教的中心。此后,日内瓦乃至整个瑞士一直保持着中立地位,成为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场所。老城区的中心是圣皮埃尔大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教堂内部庄严肃穆,弥漫着一种神圣的气息。登上教堂塔楼,可以俯瞰整个日内瓦湖和城市全景,那种壮丽的景色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智慧的伟大。
万国宫:国际秩序的殿堂
日内瓦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当数万国宫,这里是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UNOG)暨联合国驻欧洲总部所在地。万国宫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阿里亚娜公园内,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座宏伟的城堡,高大的圆柱和拱门显得庄严肃穆。2025年3月25日上午,笔者率团访问万国宫,仿佛置身于一个国际化的世界。万国宫楼顶,联合国旗帜高高飘扬。万国宫大门外的草坪区域,联合国成员国国旗分列两侧,迎风招展,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最是让人心潮澎湃。
万国宫每年都会举办数百场重要国际会议,各国代表在这里就全球性问题展开讨论和协商。我们参观了联合国大会厅,这里是联合国驻欧洲总部最重要的会议场所。巨大的会议厅内,各国代表的座位整齐排列,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讲台,上面摆放着联合国徽章。抬头望去,天花板上装饰着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和平与合作的场景。这里曾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比如1945年联合国成立宣言,以及多次关于人权、环境和国际安全的决议。
万国宫前的联合国成员国国旗
代表团到访时,UNOG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司司长娜塔莉亚(Nataliya)、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官员伊琳(Elena)会见代表团。娜塔莉亚是乌克兰人,身材中等偏高,脸庞棱角分明,显得善良精干。然而,那天她表情凝重,沉默寡言,忧心忡忡。也许,是因为她的祖国正战火纷飞,让她揪心与无奈。伊琳来自罗马尼亚,得知笔者半年前访问过她的家乡,显得开心与自豪。她详细介绍了联合国系统及其人力资源政策,强调了联合国在推动多元文化、性别平等及包容性方面所做的努力。笔者介绍了北外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特色,并就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联合国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与对方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表示将继续保持密切联系,为北外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联合国工作的机会。
接下来,我们访问了UNOG大会和会议管理部。大会和会议管理部会议管理司司长瑞玛(Rima)会见代表团。瑞玛司长介绍了会议管理司的主要职责和服务范围,并对北外在多语言教学方面的成就表示赞赏。
笔者(右)与瑞玛合影
瑞玛是叙利亚人,当她得知曾经的叙利亚第一夫人阿斯玛于2023年9月曾到访北外并受到热烈欢迎,又想起如今形势突变、时过境迁,不禁唏嘘不已,十分感慨。瑞玛的父母亲友现在仍居住在大马士革,故而对当前局势她并未多加评说,只是表情异常复杂,想必心情五味杂陈。笔者表示,北外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希望与UNOG大会和会议管理部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对此,瑞玛均予同意。双方就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联合国劳工组织:为了公平与体面易策略
2025年3月24日,我们到联合国劳工组织(ILO)考察访问。走进ILO总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中央悬挂的联合国旗帜,它在窗外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劳工专家、政策制定者和非政府组织代表,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为全球劳动者争取权益、改善工作环境,让他们获得平等,体面工作。
ILO助理总干事郝斌率人力资源发展部主任达妮埃尔(Danielle Guiho)会见代表团。郝斌是联合国系统里来自中国的高级官员,曾长期担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司司长。那天,虽说交谈双方多是中国人,但毕竟有国际人士在场,故而我们还是使用英语交谈。郝斌介绍了ILO发起的全球社会正义倡议及其与中国政府的长期合作,肯定了北外在跨文化交流和区域研究方面的优势。笔者重点介绍了北外国际化教育成果,提出希望与ILO深化合作。双方就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实习合作及联合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谈后,我们跟随向导参观了ILO大楼内多个领域,从劳动权益保障到职业培训项目,从性别平等到新兴行业的劳动规范,每一个议题背后都承载着无数劳动者的希望与挑战。在一个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全球青年就业问题的讨论正在进行。各国代表们激烈辩论,有人强调技术培训的重要性,有人关注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关联,还有人提出要重视青年创业环境的优化。我们被他们的热情与责任感所感染,也意识到劳工问题绝非一国之事,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议题。一位来自非洲的代表分享了他的经历,讲述了非洲青年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社区项目和国际合作来改善现状。他的故事让人深刻感受到,尽管地域和文化存在差异,但劳动者的诉求是相通的,他们渴望平等的机会、公正的待遇和体面的工作。考察期间,我们还参观了国际劳工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工业革命时期到现代的劳动工具、照片和文献,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劳动者的奋斗与变迁。从早期工人阶级的艰苦斗争,到如今各国在劳动权益保障上的不断进步,这些历史让人感受到劳工组织在推动社会公平与进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博物馆一角,那幅描绘全球劳动者团结一致的壁画,呈现出不同肤色、不同职业的人们手挽手共同面对未来挑战的景象。
离开ILO总部时,阳光洒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一片金色的光芒。这光芒犹如劳工组织的使命,照亮了全球劳动者的前行之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被重新定义,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ILO正是守护这一基石的一支力量。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有利于为劳动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体面的工作环境。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道主义的光芒
在结束ILO的访问之后,我们穿过洒满小花的草地,步行前往一家非政府国际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ICRC是国际人道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其总部位于一座古老别致的建筑内。建筑外观庄严肃穆,门口悬挂着红十字的标志,象征着人道主义精神。进入ICRC总部,我们首先参观了一个关于红十字运动历史的展览。展览通过照片、文献和实物,生动展示了红十字运动的诞生和发展。1863年,瑞士人亨利·杜南创立了ICRC,为战争中的受害者提供援助。从那时起,红十字运动就一直致力于抢救或保护平民、战俘和伤病员的生命和尊严。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冒着战火,为受伤的士兵提供医疗救助;在加沙地带,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危险的环境中为平民送去食物和药品。这些故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ICRC的工作人员与其说是国际组织职员,毋宁说是国际主义志愿者;他们用行动和生命诠释着人道主义的内涵。
ICRC亚太区副主任帕罗(Pablo Percelsi)携其同事们会见代表团。帕罗介绍了 ICRC在亚太区的工作重点及人才需求,表示愿意就相关领域与北外开展积极合作。笔者则介绍了北外在多语种人才培养和国际组织人才输送领域的优势,提出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选派实习生,还可以进行学术研究合作。为什么笔者把保障学生安全作为前提呢?因为ICRC的工作重点是保护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平民、战俘和伤病员。ICRC通过与各国政府、军队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为受害者提供医疗救助、食品和生活用品等基本物资。在冲突地区,ICRC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为受害者提供援助和支持。ICRC总部培训中心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各种专业培训,包括国际人道法、医疗救助、心理辅导和安全培训等。通过这些培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受害者提供更有效的援助。培训中心的设施比较先进,配备了各种模拟训练设备和教学工具,致力于推动国际人道法的传播和实施。同时,ICRC及其培训中心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研讨会和与各国政府合作等方式,努力提高国际人道法的知晓度和执行力度。
参观中,几位工作人员介绍道,她们曾在非洲的冲突地区工作过,目睹了战争对平民的伤害。尽管工作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她们并未放弃。“我们不能改变战争,但我们能为受害者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希望。”这些话语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ICRC的使命有了更有领悟。
笔者(中)率团访问ICRC
世界卫生组织:守护全球健康
日内瓦的国际组织之中,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是值得“打卡”的地方。WHO总部大楼位于日内瓦市中心一个安静的街区,建筑外观简洁现代,象征着该组织的高效与专业。在WHO总部,展示着WHO的历史、职能及在全球健康领域的工作成果。WHO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全球公共卫生事务的专门机构,成立于1948年4月7日,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是全球健康守护者。
WHO制定和发布全球公共卫生政策、标准和指南,帮助各国应对健康挑战。例如,它在传染病防控、疫苗接种、健康促进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新冠疫情那几年,WHO总干事谭德塞异常忙碌,一再呼吁全球团结合作,他的声音成为全球抗疫的重要力量。WHO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努力协调全球各国的科研力量,推动疫苗研发和分配,为各国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援助。WHO工作人员奔赴世界各地,穿着防护服,忙碌在医院、实验室和社区,为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努力。
不仅如此,WHO还致力于改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各国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在参观过程中,笔者了解到WHO正在推动一项名为“全民健康覆盖”的计划,旨在让全球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WHO正在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合作,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激发创新的火花
2025年3月24日下午,代表团访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WIPO副总干事丽萨(Lisa Jorgenson)、语言服务部主任樊立军等会见代表团。丽萨对北外在多语言教学方面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并介绍了WIPO在促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以及传播知识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介绍了北外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表示希望WIPO能为北外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双方就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在线教育资源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WIPO一直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缔结。2024年5月,WIPO成功缔结《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包含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在专利申请过程的公开要求、制裁和救济等内容,在专利领域确立了各国对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进行强制披露的机制,有助于提升专利制度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有效性、透明度和质量。2024年11月,WIPO成员国通过《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该条约有助于简化全球设计者保护外观设计的流程,使设计人能够更便利、快捷、经济地在本国和海外市场上保护其设计,并推动国际外观设计合作。
WIPO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助力全球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例如,通过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挑战,促进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保护和利用。WIPO致力于完善全球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包括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等,为创新者和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知识产权的跨境保护和运用,推动全球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培训项目,提高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创造、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WIPO为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帮助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因而 WIPO新盖了大楼,改善了办公条件。
世界电信组织:永不消逝的电波
2025年3月25日上午,代表团访问国际电信联盟(ITU)。ITU大会和出版部主任刘欣、大会部中文科科长靳悦等会见代表团。刘欣详细介绍了ITU 的历史、组织结构、主要任务以及在信息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ITU是联合国负责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专门机构,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组织之一。ITU前身是1865年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当时由 20个欧洲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国际电报公约》而成立。1932年,随着无线电和电话技术的发展,国际电报联盟与国际无线电联盟合并,正式更名为国际电信联盟,并从1934年起启用新名称。1947年,ITU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ITU制定了一系列电信国际标准和推荐规范,涵盖无线电频率分配、网络安全、网络架构等多个方面,确保全球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同时,它还负责全球无线电频谱的管理,通过世界无线电通信会议(WRC)等机制规划和分配频谱资源,避免国家之间的频谱使用冲突。此外,它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通过技术援助、政策建议和能力建设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电信基础设施和服务。ITU 拥有 193个成员国,以及 900 多个部门成员、学术成员和国际及区域组织,是全球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其工作对现代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全球数字技术的普及具有深远影响。在会谈中,ITU 相关负责人对北外在多语言教学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卓越成就表示赞赏,并表达了与北外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意向。笔者表示,北外致力于为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希望通过此次访问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双方就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开展联合项目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
世界经济论坛:让经济充满动能
2025年3月25日下午,代表团访问世界经济论坛(WEF)总部。世界经济论坛人才招聘部人才招聘主管詹姆斯(James)等会见代表团,介绍了WEF的相关情况及其在推动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人才需求。世界经济论坛总部的核心功能是协调全球活动,包括每年在达沃斯小镇举办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还在非洲、东亚等地举办区域会议。总部团队负责议题设计、议程规划和多方协作,确保论坛的讨论能够直击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经济复苏和社会公平。这个总部也是全球领袖交流的象征性平台。无论是政府首脑、企业高管还是学术专家,都通过这一平台凝聚共识,推动务实合作。总部的存在提醒世界,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对话与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世界经济论坛总部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全球治理的象征。它连接各国、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声音,为构建更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对话平台。
在会谈中,笔者对世界经济论坛在全球治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并介绍了北外全球发展战略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情况。双方就学生实习、联合科研和信息分享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探讨。会后,代表团体验了增强现实(AR)展示。
日内瓦的日常:国际与本土的融合
走进日内瓦,从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也可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日内瓦的街头巷尾,既有国际化的氛围,又保留了浓郁的本土文化。在老城区,我们漫步在狭窄的石板路上,两旁是古老的建筑和小店。这里有许多传统的瑞士餐厅,供应地道的瑞士美食,如奶酪火锅、巧克力和薄饼。在一家名为“日内瓦老屋”的餐厅,我们品尝了奶酪火锅,那种浓郁的奶酪味道和温暖的氛围让我们仿佛置身瑞士乡村。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日内瓦湖伸入湖心的水坝上还有一家很土的火锅店晚间营业,有的食客坐在简易棚房内,更多的坐在户外水边。桌旁点了取暖炉子,炭火滋滋作响。该店同时提供桑拿服务,吃完火锅可以蒸桑拿,除去身上的火锅异味。桑拿小房一字排开,有几十间,每间只有一平米见方,小得可怜。真不知这些人在里边怎么转得开身,外人免不了担心,进去就可能窒息。
当然,日内瓦有许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这里有许多国际学校、国际酒店和跨国公司的总部。在街头,我们常常能听到不同国家的语言,看到不同肤色的人们。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日内瓦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此外,日内瓦的居民也让笔者印象深刻。他们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在与他们交流中,笔者了解到日内瓦人非常自豪于他们的城市,认为日内瓦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一座充满和平与合作精神的城市。
后记:感悟与展望
在日内瓦考察之旅即将结束时,笔者站在日内瓦湖畔,望着湖对岸的阿尔卑斯山,心中充满了感慨。日内瓦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国际组织的汇聚之地。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国际社会为和平、合作与人道主义所做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全球性问题的复杂与艰巨。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我们看到了各国代表为全球事务的协商与决策;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我们也看到了人道主义工作者为战争受害者所付出的无私奉献;在世界卫生组织,我们还看到了全球健康守护者为抗击疫情和改善公共卫生体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这些国际组织的使命和行动让我们深受启发,也让笔者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尽管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和每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不幸的是,有些国家搞所谓脱钩断链退群,拖欠或停缴会费,让许多国际组织陷入财政危机。这也是此访中,笔者听到国际组织负责人谈得最多、最为忧虑的话题。
日内瓦考察之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际社会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和平与合作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决心。我们离开日内瓦时,心中充满了不舍。这座城市以其宁静的湖光山色、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国际化的氛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们相信,日内瓦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为全球和平与合作贡献力量。而我们,也将带着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签协议,继续在北外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外特精通,培养有更多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上做出新的贡献。
(选自《“列国纪行”系列丛书·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5年版,第99页至第116页)
发布于:北京市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